领导干部要如何学习,这位组织部长给你答案!
“做学习型干部、倡导研究型工作”,既是破解改革发展重点、难点、堵点问题的根本之策,又是领导干部谋事、干事、成事的不二法门,特别是其间蕴含的领导干部成长成才规律,尤为需要我们悉心观照、用心省思。
当今时代,是一个比心智、比创造力的时代。
新时期的领导干部,面对的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,擘画的是惠泽后世的历史性蓝图,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垫底,就很难洞察时势、多谋善断,就不能驾驭全局、掌握工作主动权,注定会掉队落伍,甚至被淘汰出局。
成大事需要大智慧,小聪明不能代替;发展需要思想的勤奋,办事的勤奋同样不能代替。
这就警省和倒逼我们,必须自觉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“80年制”的终身学习,及时掌握新理念、运用新规则、探索新路径,不断扩大知识的外延增量、优化思想的内存容量,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。
唯有如此,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、承载历史使命、创造崭新业绩。
领导干部学习不够、研究不深,看似普遍缺点,实为致命弱点。
当前,一些干部不善为、不敢为,究其根源还是少知而迷、少思而怯。少知者,充斥着旧观念与新理念的冲突,习惯用工业化初期的思维解决工业化后期的问题,用行政化的手段解决多元化的诉求,结果难免会造成播下的是龙种、收获的是跳蚤之尴尬。
少思者,观察问题缺少深度分析,解答问题缺乏独到见解,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,担当作为也就无从谈起。
古人讲有胆有识,现实中则是有识才有胆,因为在纷繁复杂的治理情境中,只有敏锐洞见先机、善于审时度势,才能拥有遇事向前的勇气和胆量。
聪明人不一定都是热衷学习研究的人,但学习研究确实是让领导干部变得更具胆识、更加高明的重要途径乃至捷径。
领导干部讲学习、重研究,不是琢磨官场潜规则、庸俗关系学,而是寻求引领新常态的谋事之道、治事之策、成事之法。
领导干部需要外部赋能,更需要激发内在动能,自觉练好破解难题的内功、储备开拓创新的势能。
理论要熟稔于心。领导干部不能有书生气,但一定要有书卷气。多读一些开拓宏大襟怀、锻造宏观思维的理论书籍,博采各家之长,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,才能从多角度、多层面来观照问题,不断逼近真相、明了本质,窥识“庐山真面目”,就能找到简单而精妙的解决办法,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。
案例要内化于智。治理实践是复杂多样的,个人实践的范围始终是有限的,要增强履职尽责的看家本领,就不能坐等经验的自然积累,必须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典型案例,通过举一反三、分析提炼,开阔知识视野,提升应变能力。
实情要了然于胸。领导工作最忌情况不明决心大、最怕底数不清办法多。掌握第一手资料、了解最基层情况,才能沉进去思、跳出来看、往根子上抓,才会达到一招破题、满盘皆活的战略效果。
争做学习型干部、推动研究型工作,不仅要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,还要找准怎么学的路径。
现实中,有的干部只能沙里淘金,而有的干部却能点石成金,表面看是学习效果的差异,细寻思则是学习方法的差距。提高学习研究实效,千个师傅千种法,务实管用最得法。
对领导干部来说,重在时间管理。时间是最为弥足珍贵的资源,既是最长的,长到万古永恒,但具体到每个干部的职业生涯,又是最短的,短到只是一瞬。
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组合,分清轻重缓急,不该用精力的地方尽量少烦心,该用精力的地方一定全身心,把精力分配好就能在忙中有所超脱、有所沉潜、有所积淀。
贵在结合实际。领导干部都遇到过这么一种现象:大致相同的理论指导、制度安排、政策设计,不同干部的实践效果往往大相径庭。根本就在结合水平的高下。研究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结合,必须坚持因时而变、因事而制,就地取材、量体裁衣,冲破程式化的固有思路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
成在实践体悟。只要做有心人,时时处处皆是学问;只要勤于思索,工作就是最好的学习。学习是在与高手对话,研究是在与自己对话,两者融会贯通于实践。只有在实践中自己领悟出来的办法,才是最可靠、最管用的实践智慧。我们共产党人讲实践出真知、干中长才智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须知书户孕江山。领导干部保持学习能力,事业就有原动力;提升研究能力,工作就有创造力。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,一个能力一般的干部可以走向成功,一个资质优秀的干部可以创造卓越。
原题为《领导干部要少些书生气、多点书卷气》
来源:新华日报
编辑:纪海涛 / 审稿:王运宝
大家都在读:
▌今天又打一虎!十八大以来有多少“大老虎”被查?数字令人震撼!